《中庸》
《中庸》是儒家重要经典,它同《易经》一样,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。不过《易经》比《中庸》影响大,涵盖面广,而《中庸》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。儒学,特别是理学,许多概念、命题出自《中庸》,许多理学大家持守《中庸》的信条,许多儒者用《中庸》的方法论思考,从而可以看出,《中庸》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但今本《中庸》,并非独立成编。它仅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初始既没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,也没有留下作者姓名。
对于《中庸》的作者,一般认为,它出于子思(前483—前402)之手。司马迁曾说子思作《中庸》。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记载,孔子之孙名叫孔伋,字子思。据《韩非子·显学》记载,孔子去世后,儒家分为八派,子思和孟子是其中一派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提到:“子思唱之,孟轲和之。”也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。从师承关系来看,子思大概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,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称,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。从《中庸》和《孟子》的基本观点来看,大体上是相同的,所以有“思孟学派”的说法。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“述圣”。至宋代,理学大家也认为《中庸》为子思所作,这几乎成了定论。
近代人们对《中庸》作者产生疑问,有人据第二十八章“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”,“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”两段话,认为《中庸》是秦代作品;也有人认为是子思所作,只是掺入了秦人文字。我觉得现存的《中庸》,还应为子思所作,但可能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写定。
现存本虽说没有独立成编,但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《中庸》的著作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有《中庸说》二篇,以后各代有关这方面的著作也有一些,但影响甚微。唐代韩愈注意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揭示道统。到宋代,很多人目光转向《中庸》,范仲淹让理学开山者之一张载读《中庸》,二程表彰《中庸》,二程弟子也有关于《中庸》的著作,朱熹讲友石子重作《中庸解》,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《中庸章句》。
朱熹把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在一起,称为“四书”,并为之作章句集注。从元代开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,成为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,影响达七百年之久。
朱熹的《中庸章句序》,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化文献。它完整地论述了儒家的道统论。首先,是道的内涵,序引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四句话,表明宗旨,使其成为道统论的核心,后来被称作“十六字心传”。理学家们几乎都把它奉为圭臬,没有谁人能绕过它。
其次,还使道的历代承载人物谱系化。朱熹认为,尧舜禹汤、文王武王、周公召公、皋陶伊尹傅说,这些早期圣君名臣,使道代有传人,形成统绪。孔子虽无其位,但“继往圣,开来学”,其功有高过尧、舜的地方,自然也承载道统。曾子见知孔子,子思得其流风遗韵,此后孟子接续其统。孟子前后,异端肆起,特别是佛老思想“弥近理而大乱真”,道统失传。至程颢、程颐出,斥佛道“似是而非”,续千载不传之绪,完整地勾画出一个道统流变史。
朱熹还说,自己早年对《中庸》有很多疑问,经过“沉潜反复”,多年思考,才得其要领,最后“会众说而折其中”,才作成《中庸章句》。《中庸章句》使《中庸》之旨,枝分节解、脉络贯通、详略相因、巨细毕举。此外还对诠释《中庸》的各家同异得失,也加以辨析,把记录论辩取舍的文字著为《中庸或问》。他还把石子重之书作了删节,更名《中庸辑略》。又在讲学中,同弟子反复讨论《中庸》,这些讨论大部分收录在《朱子语类》中。可以看出,朱熹对《中庸》下了很多功夫,《中庸章句》是他的得意之作。以上这些书,是彼此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,相辅相成,是研究《中庸》不可或缺的资料。
- 《中庸》第一章 ● 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- 《中庸》第二章 ● 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
- 《中庸》第三章 ● 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鲜能久矣!”
- 《中庸》第四章 ● 子曰:“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:知者过
- 《中庸》第五章 ● 子曰:“道其不行矣夫。”
- 《中庸》第六章 ● 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
- 《中庸》第七章 ● 子曰:“人皆曰予知,驱而纳诸罟擭陷阱
- 《中庸》第八章 ● 子曰:“回之为人也,择乎中庸,得一善
- 《中庸》第九章 ● 子曰:“天下国家可均也,爵禄可辞也,
- 《中庸》第十章 ● 子路问强。子曰:“南方之强与?北方之
- 《中庸》第十一章 ● 子曰:“素隐行怪,后世有述焉,吾弗
- 《中庸》第十二章 ● 君子之道费而隐。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
- 《中庸》第十三章 ● 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
- 《中庸》第十四章 ● 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富贵
- 《中庸》第十五章 ● 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
- 《中庸》第十六章 ● 子曰:“鬼神之为德,其盛矣乎!视之
- 《中庸》第十七章 ● 子曰:“舜其大孝也与!德为圣人,尊
- 《中庸》第十八章 ● 子曰:“无忧者其惟文王乎!以王季为
- 《中庸》第十九章 ● 子曰:“武王、周公,其达孝矣乎!夫
- 《中庸》第二十章 ● 哀公问政。子曰:“文武之政,布在方
- 《中庸》第二十章 ●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,曰:修身也,尊
- 《中庸》第二十章 ● 齐明盛服,非礼不动,所以修身也。去
- 《中庸》第二十章 ●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,所以行之者一也
- 《中庸》第二十章 ● 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
- 《中庸》第二十章 ● 自诚明,谓之性;自明诚,谓之教。诚
- 《中庸》第二十一章 ● 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;能尽其性
- 《中庸》第二十二章 ● 其次致曲,曲能有诚,诚则形,形则
- 《中庸》第二十三章 ● 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国家将兴,必
- 《中庸》第二十四章 ● 诚者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。诚者物之
- 《中庸》第二十五章 ● 故至诚无息。不息则久,久则征,征
- 《中庸》第二十六章 ● 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尽也:其为物不
- 《中庸》第二十六章 ● 《诗》云:“维天之命,於穆不已!
- 《中庸》第二十六章 ● 大哉圣人之道!洋洋乎!发育万物,
- 《中庸》第二十七章 ● 子曰:“愚而好自用,贱而好自专,
- 《中庸》第二十八章 ● 王天下有三重焉,其寡过矣乎!上焉
- 《中庸》第二十九章 ● 故君子之道,本诸身,征诸庶民,考
- 《中庸》第二十九章 ● 《诗》曰:“在彼无恶,在此无射。
- 《中庸》第二十九章 ● 仲尼祖述尧、舜,宪章文、武,上律
- 《中庸》第三十章 ● 唯天下至圣,为能聪明睿知,足以有临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一章 ● 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,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二章 ● 《诗》曰:“衣锦尚。”恶其文之著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三章 ● 《诗》云:“潜虽伏矣,亦孔之昭!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三章 ● 《诗》云:“相在尔室,尚不愧于屋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三章 ● 《诗》曰:“奏假无言,时靡有争。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三章 ● 《诗》曰:“不显惟德,百辟其刑之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三章 ● 《诗》云:“予怀明德,不大声以色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三章 ● 《诗》曰:“德如毛。”毛犹有伦。
- 《中庸》第三十三章 ●
-
共1页 48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