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子
《管子》是战国诸子中的重要著作。大家知道,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最伟大的文化现象是“百家争鸣”,儒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墨家、阴阳家、农家、名家、兵家等学派,横空出世,异彩纷呈,争奇斗艳。各家的学说主张,都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一大批具有原创价值的经典著作,历久弥新,熠熠生辉。《管子》即其中之一。
《管子》一书,是否可以顾名思义地认为,是春秋时管子的著作呢?研究表明,不是。这是一部托名管子的著作。管子即管仲、管夷吾,春秋早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政治家。但《管子》一书的著作者们,大约都生活在战国,比管子要晚两三百年。他们之所以要托名管子,不单是因管子声名显赫,最主要的原因是,他们有意要追寻、总结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历史经验。就是说,《管子》是一部阐述“霸道”的大书。这就涉及到了《管子》成书的背景:战国时齐国的争霸。
我们知道,西周时的齐国君主姓姜,战国时期则姓田(陈)。在田姓贵族篡夺齐国政权后,就开始了新的争霸。田齐历经桓公、威王、宣王、湣王、襄王、王建各代,其霸业在威、宣之际达到顶峰。从西周的姜太公时期起,齐国就利用自然条件,广开渔盐之利,是一个经济发达的邦国。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,《史记》记载,也是“通货积财,富国强兵,与俗同好恶”。齐桓公笼络天下诸侯,史书说:“轻致诸侯而重遣之,使至者劝而叛者慕。”——诸侯来齐国时带来的礼物少,走的时候受馈赠的物品多,归顺的诸侯对齐国更加尽心,没归顺的诸侯则心生羡慕。这样来维持霸主地位,国家若不富裕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。而管仲这个人,就有这样的本事,不但能带兵打仗,管理国家经济也是一把好手。孔子说,管仲相齐桓,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不以兵车。这也说的是管仲辅佐齐国霸业,不是靠武力杀伐,而是靠战争之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因素,一句话,靠国家综合的威力。到了“七雄并立”的战国时代,齐国的争霸,还是那样自有特点。很明显的对比是,它不像商鞅在秦国变法那样,主张重视小农,主张“利出一孔”(百姓要获得土地,只有去为国家打仗一条路,叫做“利出一孔”)以控制全国民众。一个老牌贵族国家,“渔盐之利”搞了几百年,如何可能只重小农?经济的发达百业皆兴,又如何可以“利出一孔”?田齐霸业自有特点,那就是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强盛的同时,学术也极端繁荣。与商鞅极力禁绝民众读书、求学相反,田齐君主多对学问、对有学问的先生们大感兴趣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说:“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,自如邹衍、淳于髡、田骈、接予、慎到、环渊之徒七十六人,皆赐列第,为上大夫,不治而议论。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。”大宅高官地给七十多个士人以优厚待遇,便是齐国特有的霸主气派。正是这样的气派,给伟大的学术提供了条件。稷,齐西门之称,学宫设在稷门附近,称稷下。稷下学宫最盛时,学生就有三千多。各家各派的学者,还远不止《史记》所述的士人。据学者钩沉,活跃于稷下的人物,还有许多,举其大者,如儒家的孟子、荀子,都先后到过稷下,荀子还曾为学宫的祭酒。举目望去,稷下学宫的规模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。
学者、思想家们在学宫的话题是无拘无束的,各家各派都在发表自己的主张,处士横议,议论生风,思想的风云际会之中,有冲突、辩驳,也有吸收、融合。按当代学术界的看法,在稷下的这些学者中,就有一些人士,对管子如何辅佐齐桓称霸的经验感兴趣,并写出了相关的著作,这就是《管子》一书。当然,《管子》一书,还包含着其他内容,如黄老道家的文献,儒家思想等等。绝大多数篇章,都产生于田齐争霸的时代。
稷下学宫的学术交融,决定着《管子》一书的特色。不同于道家的《老子》《庄子》,儒家的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等,《管子》的显著特色,是它的思想的融通性。可以说,它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。在《管子》中,可以看到儒家的思想,如《牧民》篇称礼、义、廉、耻为“国之四维”,称“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”;可以看到道家的思想,还是《牧民》篇,称“下令于流水之原者,令顺民也”,与《老子》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为心”颇为相符;可以看到法家的思想,如《修权》篇称“法者,将用民之死命者也”,颇似《商君书》的口吻;还可以看到阴阳家的思想,如《幼官》和《幼官图》,其努力将人事行为限定顺守时令的用心,正是阴阳观念的硬核;此外,墨家的非攻言论,农家对地利的筹划,兵家的战事计谋,等等,都能在《管子》中分明地嗅到它们的气息。因此,《管子》一书的学术性质难定,说它是道家吧,它有儒家的内容;说它是法家吧,它又有黄老的思想。它的统一性,不表现在思想内涵的一致,而表现在成就霸主、帝王目标的确定。为了这一点,什么学术思想都可以拿来为用。
这决不意味着《管子》是一部杂凑的书。《管子》的融通百家,是为齐国打造一个帝王、霸主的学术,这正是统领全书的中心。书中关于帝、王、霸等等的言论颇多,就是明证。而《管子》一书之所以能汇聚百家,也正是因为他们承认各家之说对成就王霸之业都各有用场。那么,这是否就可以说《管子》只是融合,就没有属于它自己的新创意了呢?也不是。在融汇中,思想也在发展。例如道家思想,在《管子》的《白心》《内业》和《心术》诸篇之中,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思想由《老子》向“黄老道家”的转移。举一例言之,《老子》中的“我无为而民自化”之类的言语,在上述黄老诸篇中,已变成“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”式样的言论。《老子》是“君”与“民”相对而谈,在黄老则是变成“君”和“臣”的相对,其间的变化不是很大的吗?这也恰恰可以看到《管子》帝王术的特质。不过,在《管子》诸多思想的表述中,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“富国”主张。这部分内容,一般称为“轻重”理论,简单地说,就是利用市场物价波动的规则,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。什么意思呢?例如粮食与货币,当年成好的时候,粮食丰收,同样的钱能买好多粮食,如此就可以说,粮食为“轻”,货币为“重”;相反,若粮食歉收,则货币就“轻”,粮食就“重”。孰轻孰重,总是变动不居的,国家的统治者应当顺时而动,把握时机,争取在这样的波动、变化中成为最大的获利者。类似的观点曾流行于战国东方一些国家,但像《管子》这样集中深入地加以论述,则实属罕见。说到《管子》的经济思想,它的一些观点真有些出人意表。例如《侈靡》篇居然说,鸡蛋雕一雕花再煮,木柴刻一刻纹再烧,这样可以增加就业。直到很晚近的时期,学者才发现,原来这是在表达一种消费可以刺激就业的经济论!多少年人们读不懂它,是因它与古代主流的节俭的经济观念差异太大。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,面对这样的经济观念,常常会作如是想:当时的齐国以及东方社会何等发达,才会有这样的言论啊!
《管子》一书历来号称难读。原因很多,最主要的,还是因为随着秦朝的统一,随着重视小农经济的王朝的建立,随着儒家思想的占据统治地位,《管子》一书因其与主流思想有异,而被学者荒忽。在唐代,国子博士尹知章对其作过注(本书引用时称“尹注”),有筚路蓝缕之功,但尹注既有佚失,所存者讹误也不少。就是到了清朝乾嘉古籍整理的繁盛时代,《管子》也缺少一部叫得响的整理性著作。近代以来,随《管子》蕴藏价值的逐渐被重视,出现郭沫若《管子集校》、马非百《管子轻重篇新诠》、黎翔凤《管子校注》等著作。
- 凡有地牧民者,务在四时,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,地辟举则
-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,二维绝则危,三维绝则覆,四维绝则灭倾
- 政之所兴,在顺民心;政之所废,在逆民心民恶忧劳,我佚乐之
- 错国于不倾之地,积于不涸之仓,藏于不竭之府,下令于流水之
- 以家为乡,乡不可为也;以乡为国,国不可为也;以国为天下,
- 山高而不崩,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,则沉玉极矣天不变其常,
- 平原之隰,奚有于高?大山之隈,奚有于深?訾之人,勿与任大
- 道之所言者一也,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,一家之人也;
- 生栋覆屋,怨怒不及;弱子下瓦,慈母操棰天道之极,远者自亲
- 万乘之国,兵不可以无主;土地博大,野不可以无吏;百姓殷众
- 地辟而国贫者,舟舆饰、台榭广也赏罚信而兵弱者,轻用众,使
- 欲为天下者,必重用其国;欲为其国者,必重用其民;欲为其民
- 地之不辟者,非吾地也民之不牧者,非吾民也凡牧民者,以其所
- 野与市争民,家与府争货,金与粟争贵,乡与朝争治故野不积草
- 地之守在城,城之守在兵,兵之守在人,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,
- 商贾在朝,则货财上流;妇言人事,则赏罚不信;男女无别,则
- 上恃龟筮,好用巫医,则鬼神骤祟故功之不立,名之不章,为之
- 凡牧民者,使士无邪行,女无淫事士无邪行,教也;女无淫事,
- 凡牧民者,欲民之可御也;欲民之可御,则法不可不审法者,将
-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,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,城郭
- 君之所审者三:一曰德不当其位,二曰功不当其禄,三曰能不当
- 君之所慎者四:一曰大德不至仁,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
- 君之所务者五:一曰山泽不救于火,草木不殖成,国之贫也二曰
- 凡立国都,非于大山之下,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,而水用足;
- 市者,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,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,则百事治百
- 黄金者,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,则知侈俭知侈俭,则百用节矣
- 天下乘马服牛,而任之轻重有制有壹宿之行,道之远近有数矣是
- 地之不可食者,山之无木者,百而当一涸泽,百而当一地之无草
- 方六里命之曰暴,五暴命之曰部,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,无市
- 方六里,一乘之地也;方一里,九夫之田也黄金一镒,百乘一宿
- 三岁修封,五岁修界十岁更制,经正也十仞见水不大潦,五尺见
- 距国门以外,穷四竟之内,丈夫二犁,童五尺一犁,以为三日之
- 道曰:均地分力,使民知时也,民乃知时日之蚤晏,日月之不足
-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,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,则犹百姓也于己
- 时之处事精矣,不可藏而舍也故曰,今日不为,明日亡货昔之日
- 上地方八十里,万室之国一,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,万室之国
- 言是而不能立,言非而不能废,有功而不能赏,有罪而不能诛,
- 则、象、法、化、决塞、心术、计数根天地之气,寒暑之和,水
- 不明于则,而欲出号令,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,担竿而欲定其末
- 百匿伤上威,奸吏伤官法,奸民伤俗教,贼盗伤国众威伤,则重
- 凡将立事,正彼天植,风雨无违,远近高下,各得其嗣三经既饬
- 取人以己,成事以质审用财,慎施报,察称量故用财不可以啬,
- 德有六兴,义有七体,礼有八经,法有五务,权有三度所谓六兴
- 曰民知德矣,而未知义,然后明行以导之义义有七体七体者何?
- 曰民知义矣,而未知礼,然后饰八经以导之礼所谓八经者何?曰
- 曰民知礼矣,而未知务,然后布法以任力任力有五务,五务者何
- 曰民知务矣,而未知权,然后考三度以动之所谓三度者何?曰:
- “左操五音,右执五味”,此言君臣之分也君出令佚,故立于左
- “怀绳与准钩,多备规轴,减溜大成,是唯时德之节”夫绳扶拨
- “春采生,秋采蓏,夏处阴,冬处阳”此言圣人之动静、开阖、